連續無雨日增加,地表氣溫上升,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增強,是氣候變遷的證據。而氣候變化不是只有人類能感覺到,最直接影響的還有農業,環境中的氣溫、雨量、風勢改變,都會影響農作生長,新型農災損害一一浮現。
雲林台西靠海迎風,農作本就適應強勁風勢,但10月只不過是一場輕度颱風,卻硬是收割了農民的心血。
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場長 游添榮:「一倒伏以後,它們整個穗又變得非常小,產量也會非常差。」
雲林縣台西鄉農會技士 林進鴻:「11月中旬以後,它強勁的風來以後,大部分都結穗完,比較沒有影響那麼大,這次(結穗)剛好(10月)遇到圓規颱風。」
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彭啟明:「它的中心沒有很強,可是它的外圍範圍很大。」
不按牌理出牌,氣候難捉摸,農業損失首當其衝。
雲林縣台西鄉農會技士 林進鴻:「建議轉作期間要提早一點,提早一點又有一個問題,容易遇到颱風。」
農糧署中區分署雲林辦事員 勞恩‧梅當鞍:「因為我們有規定要收一個量,2500(公斤),他可能收不了2500公斤,到時候他就沒有補助了。」
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場長 游添榮:「這幾年就推薦他們種硬質玉米,因為台灣每一年進口400多萬噸的硬質玉米來當飼料。」
農民跟著政府的腳步轉作雜糧,但卻跟不上老天爺變臉的速度。
台西農民:「是不是要改變種植方式跟時間,也不知道,我們這方面很差。」
雲林縣農務發展科技士 楊侑璇:「農村人力老化,老實說,真的將心比心,你要叫一個老人去種別的,他也會覺得,我要怎麼種,有開很多課程請他們來上,可是他聽不懂怎麼辦,或者說,他的體力,他已經跟不上。」
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副教授 楊純明:「農業生產者,他會考量到農產品的價格,還有他的收入,所以他可能種一些未必最適合當地的水土跟氣象環境的農作物。」
記者 李雅萍:「玉米算是比較粗放的耕作方式,它除了要對抗強風,還要耐旱之後,近幾年因為氣候改變,在台灣,它還必須對抗新型的病蟲害。」
台西農民:「這個也是空包彈,你摸摸看,空的,又有蟲,你看,這個都沒用了。」
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副教授 楊純明:「本來不嚴重,變嚴重了,本來很少的(蟲害),現在很多。」
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場長 游添榮:「這2年半,(蟲害)對台灣玉米跟高粱,影響非常非常大。」
土庫青農 高宗懋:「我們如果看到颱風,從菲律賓上來的,我們就知道,大概2個禮拜之後會有蟲。」
連續無雨日增加,雨水一來又成洪水肆虐,今年8月西南氣流,帶來連日降雨,10天就下了超過2400毫米,相當於一整年的雨量,屏東縣瑪家鄉排名第一。
屏東縣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 胡青娥:「其實這個時期,照往年的話,應該已經結穗了,要轉成熟,都在轉色了,但是你看我們現在的田區,我們可以看到,它才剛剛要成長,不高,已經延後2個月的時間。」
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彭啟明:「熱帶性低氣壓引發的一個結果,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會持續再擴大。」
氣候給農業出了考題。
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副教授 楊純明:「調整栽植期也好,或是調整栽培地點也好,或是透過我們農耕栽培方式去協助,來度過這樣的逆境,或是災害的時間。」
韌性才能永續,培養災害之後迅速恢復的能力,人類如此,農業亦然,逆境中,適者生存。
採訪撰稿:李雅萍
攝影剪輯:楊俊亭